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34篇
各国政治   21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2篇
法律   48篇
中国共产党   33篇
中国政治   87篇
政治理论   69篇
综合类   13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21.
林冈 《台湾研究集刊》2007,77(1):45-50,65
台湾问题是困扰中美关系的一大难题。美国基于维护台湾海峡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利益考虑,试图对双方采取平衡交往的双轨政策。但这一政策却因美国国内不同利益团体的作用,选举周期的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海峡两岸的政治角力,不时地受到冲击,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美国对华政策的周期摇摆性,不利于维持台海现状。1995-1996年的海峡危机和2003-2004年岛内公投、制宪、正名风潮,与美方未能妥善处理台湾这一难题,给台北发出错误信号就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22.
现有几乎所有关于核威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都认为,核武器数量是否达到确保摧毁门槛对核威慑有效性有决定性影响。这种"确保摧毁"原则对学界的影响已达到范式级程度,以至于学者们在争论中国核武器数量够不够这个政策问题时,均自发地从该原则出发论证各自的主张。本文认为,"确保摧毁"范式忽视了承诺可信度在核威慑生效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是未能充分意识到核武器数量变化对承诺可信度的反向影响以及这种反向影响对核威慑生效机制的影响,因而错将是否具备确保摧毁能力作为判断核威慑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通过剖析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有效性三者的作用关系,充分说明,"确保摧毁"既不是核威慑有效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未达到确保摧毁门槛时无需增加核武器同样有可能实现有效核威慑,而达到该门槛后为确保威慑有效反而应当(继续)增加核武器。超越"确保摧毁"范式有助于更准确、更完整地理解核威慑生效的全部机制。  相似文献   
523.
In 2006, the South Australian government undertook the largest consultation ever to take place in the state. Over 1600 South Australians were involved with the consultation on the revision of South Australia's Strategic Plan (SASP). This ‘big‐picture’ consultation was a significant attempt to connect with, and gain feedback from, the South Australian ‘community’ on the Rann government's vision for the state. This article is the first formal evaluation of the 2006 consultation on the SASP. To critically evaluate the consulta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uses Pratchett's framework which examines participative processes through the two principles of responsiveness and representativenes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state government's rhetoric about the success of the consultation obscures a number of deficiencies and tensions that underpinned the consultation process. This critique of the South Australian consultation provides some key insights for the current trend for strategic planning at the state level in Australia.  相似文献   
524.
Information strategy: An analysis framewor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rategic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define which information an enterprise needs to operate and manage its business. These requirements are told "strategic", since they are at a very high abstraction level, and reflect what managers want to know about operations. In an ideal world, managers would simply express their needs in natural language and the analyst will translate them in actual systems. To get close to these ideal results, a key point is to structure requirements and go from a strategic level, suitable for managers but not for IT analysts, from a semantic level, suitable for IT analysts. For this purpose, we here present an approach to strategic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elicitation (SIRE). It includes a meta-model, analysis steps and a software tool. The meta-model describes the information domains of the enterprise. The design steps specify the activities the analyst should perform to go from a strategic level to an engineering level. SIRE is based on some key ideas. First, an enterprise processes information made of universal information domains, which include stakeholders, products, process and contexts. By specializing these domains, the analyst identifies domains specific to individual enterprises. Second, whatever domain includes different information types: Master information that defines structural properties, transaction information that describes events, indicators that describe performances. By crossing information domains and types the analyst identifies strategic information entities (SIE). The method requires few definitions and is readily understood by management and users. Of course, it can be used to design new systems. Additionally, it can be used in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 to assess the coverage of current systems (fill-gap analysis). The tool enables to store high level schemas that can be mapped against real database schemas of commercial software platforms to understand their coverage.  相似文献   
525.
技术进步与时代变迁促使战略稳定的体系框架发生了重大变化。战略稳定理论的研究视角也经历了从核战略稳定、军事战略稳定到复合战略稳定的转变。一个新时期的复合战略稳定模型为探求上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支撑,即通过战略能力、战略行为和战略意愿等三大链条,分析复合战略稳定的要素构成与互动关系,并且选取最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作为案例,分析其在复合战略稳定模型中的作用路径。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能够打破国家战略能力、战略行为和战略意愿三者的间隔,通过对战略能力的全面渗透效应、对战略意愿的双向引导效应、对战略行为的动态介入效应,从正负两个方面影响复合战略稳定。但是,人工智能对战略稳定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是负面的。这一发现,对于更好地认识人工智能对战略稳定的影响,以及维护战略稳定和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26.
对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必须密切结合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以及 数字经济对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动力的深刻影响。本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 展模式和发展动力,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内涵是发展高质量的数字经济。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 须以发展数字经济为抓手,全面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加快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普惠水平, 并为积极构建全球网络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27.
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和澳大利亚双边安全关系出现了新进展:两国安全合作的战略地位提升,技术层面的合作不断加深,安全政策的协调更加密切,澳大利亚在地区安全秩序上进一步偏向美国。但这种新发展也有一定的战略限度,即避免过度激怒中国。由于密切的中澳经济关系、中澳两国间不存在直接的领土冲突以及相对中立更有利于澳大利亚的地区影响力,澳美安全合作短期内存在这样的战略限度。此外,美国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以及澳大利亚和其他亚太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也是影响澳美安全合作战略限度的因素。两国中长期的安全关系总的来说会朝着更加密切、重要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态势最终取决于地区力量结构以及中美澳三边关系的变化,原因在于,美澳两国之间的安全合作没有太大的现实障碍,并有相当的动力继续加强安全上的合作。同时,随着澳大利亚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成员的经贸依赖关系的加深,对中国经济依赖度的降低可能成为一个影响澳大利亚外交政策选择的长期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8.
区域安全治理是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无论是主权国家还是国际组织纷纷加入本区域安全治理之中,履行各自安全治理职责,合作方式已经成为各个安全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工具选择,这标志着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初步形成,在维护本区域安全和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尽管中国参与印度洋护航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过程中参与较少,作用有限,这种状况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大国担当的身份严重不符。随着印度洋地缘战略通道对中国未来发展重要性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失效和克服域内外个别大国战略误判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中国参与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渐加大。中国作为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参与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已是不可或缺,并将在引导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提升和夯实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能力和基础、推动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合作等方面有所作为,为维护印度洋区域安全与稳定,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29.
依赖关系可以出现从轻微依赖、中度依赖到高度依赖等不同程度的情景,是否存在供求关系、是否涉及关键资源、能否承担转换成本是判断国家间依赖程度高低的三个标准。印度和俄罗斯之间的军备合作达到了一种高度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伴随着俄罗斯作为资源供应国采取的主动锁定策略生成并得到强化。通过“展示—供应—刺激—捆绑”这一系列主动锁定策略,俄罗斯逐步强化了印度对其军备供应的高度依赖,也使其国防发展模式和作战理念深深烙上了俄罗斯的印记。在军备依赖的强化过程中,印俄关系得到积极巩固和深入发展,但印度的战略灵活性也同时受到了损害,使印度处于机会主义风险中。当前印俄军备贸易过程中的摩擦、国际军备出口市场竞争的加剧、美印军事关系的发展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印俄锁定依赖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30.
为什么一个大国会从“风险规避型”偏好向“风险承担型”偏好转移?大国风险规避或风险承担的战略偏好并不总是与实力对比或战略环境相匹配,有时在现状收益递减或相对权力优势最大化时选择克制战略,却在仍处于现状收益递增或权力劣势时选择冒进战略。对于解释风险偏好的这一不确定性特征,可通过对国家战略自主性、战略动机、安全困境和风险偏好惯性等进行关联性考察,采取兼具体系变量与单元变量的综合路径,探究非本意的系统效应结果。通过对近代欧洲多极体系与美苏冷战两极体系的结构性和进程性考察,验证了自利德尔.哈特到保罗.肯尼迪的目标—手段的动态平衡对大国应对战略风险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战略自主性与风险偏好的惯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